在许多红沿河人的记忆中,核电站很早就萦绕在他们的脑际。然而,直到红沿河核电站2007年破土动工,他们才逐渐明白“核电站”三个字对他们意味着什么。核电站改变的,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……
一个家庭的核电生活样本
2013年2月8日,除夕前一天,住在红沿河镇东岗屯的程海香下班回到家,开始过年的最后准备。当天晚上,她在外地工作的一双儿女将回家过年。
程海香2010年8月开始在红沿河核电站现场的餐厅做洗碗工。54岁的她是这个餐厅年龄最大的员工,由于春节期间餐厅正常开放,她有几天要值班。家人没有埋怨,因为老伴王宗秋2008年开始就在二三公司做钢筋工。
这个红沿河镇普通家庭有2亩地,种植玉米,以前年景好的时候亩产达1100斤,每斤玉米卖1.1元,刨除种子、农药等费用,根本赚不了多少钱。如今,两口子都在核电站工作,每月按时发工资,月收入加起来有5000元,核电站的建设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收入格局。
“我一天三顿饭在单位吃,餐厅里夏天有空调、冬天有暖气,还能洗澡,我现在可满足了。” 性格开朗的程海香说着哈哈大笑,以前在地里耕种皮肤晒得黝黑的,现在工作条件大大改善,她不但皮肤白了,还“胖了10斤”。
对核电站带来的变化,程海香的同事、从事文秘行政工作的梁晓宇也深有感触。她的父亲梁贵龙在华兴公司红沿河项目部作车工,她的妹妹梁晓健在瓦房店红核希望中学读初三——该校由红沿河公司捐资200万元建设,于2011年9月正式迁入新校舍——“宿舍冬天一点不冷,比以前强多了。”
改观的不止是收入
离红沿河核电站最近的红沿河村在核电建设过程中受益最早。该村会计何秀浩透露,该村35到50岁村民中,有一半以上在核电建设现场工作,男性村民主要在施工现场工作,女性则多从事绿化、保洁、餐厅、物业服务等工作。
“建设核电站带给周边社区的积极变化,首先是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、收入的提高。”红沿河镇达营村支书王世忠表示,他们不必靠天吃饭,每个月都有稳定的现金收入,并且就在家门口工作,避免外出打工无法照顾家庭的遗憾。
根据红沿河镇政府的统计数字,2012年,该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5991元,比上年提高了12.2%,其中来自核电的收入占据相当大比例。这一水平明显高于瓦房店农村人均年收入水平,这对经济发展水平原本处于瓦房店各乡镇末流的红沿河镇而言,上升速度已非常快。
实际上,建设核电站带来的积极影响不止这些——“村民的生活方式、思维方式、见识都今非昔比。”红沿河镇党委书记徐伟表示,现在村民逐渐适应了核电现代企业管理机制,受到核安全文化的影响,整体素质不断提高。
“去年春节后,公司派我出去招聘,其实就是现身说法,给大家伙说说核电的工作和生活条件。” 程海香透露,她希望今年仍外出招聘新员工,“让更多人了解核电,到核电工作,为核电服务。”
Copyright ? 2015 亚博足彩APP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粤ICP备08132407号-20